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生於1901年,是台中一中的第一屆學生,成績優秀的他,卻在看過飛行表演後決定到日本的飛行學校學開飛機,不只是當時學校裡唯一的台灣學生,也是日本人眼中的「殖民地表率」。當他成為台灣第一位飛行員,贏得飛行表演競賽,受到廣大矚目。在警察月薪20圓的年代,台灣總督府甚至為他發起全島集資,募兩萬圓替他買新飛機,命名為「台北號」。

 

然而謝文達的成功,也凝聚起當時身處殖民地的台灣人意識。蔣渭水就邀他加入台灣文化協會,希望喚起「台灣魂」。而當1921年台灣人第三度赴日本請願,希望設立「台灣議會」時,他更開台北號,從東京火車站高空中撒下五萬張請願傳單,試圖引起日本人注意。

 

但謝文達此舉猶如背叛台灣總督府,他甚至也因此無法回到台灣,後來又因為左派思想在日本碰壁,加上老家在台灣經營的舊式糖廠生意漸差,便舉家轉往中國。他投靠軍閥,也打過中原大戰,在中日戰爭時卻又因身分敏感,最後被迫投靠日本人求生,直到戰後才終於回到故鄉台灣。

 

片中謝東漢表示,父親常說自己猶如死不了的迦樓羅鳥。原來謝文達不只摔過幾次飛機都沒有嚴重受傷,在1930年那次墜機之後,他不再飛行,也因此躲過了二戰。謝東漢表示,「當時在飛行學校一起受訓的日本飛行員,很多後來都成為神風特攻隊,在二戰喪生。」

 

除了謝文達的際遇,《尋找1920》也紀錄下另一位「殖民地英雄」,原來謝文達的飛行學校同學安昌男,正來自同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。兩人命運相似,同樣受到史密斯的飛行表演啟發,赴日學開飛機,也都因為殖民地的身份不見容於日本社會,後來各自投奔中國,分屬不同軍閥派系,曾經的朋友變成敵人,甚至一度在天空中相遇。許明淳表示,紀錄片拍了三年多,最挑戰的就是跨國尋找安昌男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