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校園記者特教106蔡靖妏 報導】「我們非常希望能成就每一個孩子,讓任何一位學生都能夠發揮所長,適性揚才……。」現任臺中一中校長陳木柱,也是師大教育研究所83級的老學長,在談及自身的教育觀點時,總是以堅定又懇切的語調,滔滔不絕地傳達出對學生和學校團隊的期許,而這背後便如陳校長所言,是一股個人對教育的熱忱與初衷,不斷驅使他在教育路上步步邁進。
師大印象—群賢畢至,捧書言歡
「那時候下完課,周末晚上嘛,我們三五好友就會約到附近聚餐,也會談論關於自己學校的狀況或是想法,互相交流。」陳校長說,就讀師大研究所,與志趣相投的同儕們,彼此暢言於師大夜市裡的那段時光,總是難忘!
在沒有高鐵的民國80年代,學校提前下班的周六近午,便匆匆忙忙地開車或趕搭客運,就這麼從臺中千里迢迢遠上臺北,頂著塞車的時間壓力,還有時而因無法入住師大校友會館,只能在周末的夜晚滿街找尋棲身之處的疲憊,只為攻讀師大教育所40學分班。
為何願意犧牲寶貴的星期六、日來進修?陳校長表示,當時他已經擔任服務學校的行政主管,想要有穩固的教育基礎和更完備的教育理念,以輔助工作,再加上本身對於教育行政有相當濃厚的興趣,於是,便選擇了師大作為鑽研學術的重要場所。此後,他也開始面臨兼顧學校校務處理和學業的挑戰,令他直呼:「真是特別辛苦」。
進入師大,陳校長發現當時授課的教授們,無論在行政領域或是學術專業都是學有專精,而同學們也是教育界的各方好手。「老師的大師風範引領著我們,成為自我提升的動力和在職進修的標竿,很可貴;而且班上匯集許多在教育第一線上的精英,他們也成為日後的良師益友,我們一起切磋和分享教育經驗,可以說是獲益良多。像是黃昆輝、吳清基、吳武典、黃政傑、李建興等教授,都對我影響很大」。
走上校長這條路 懷抱全人教育觀
志在從事學校行政的陳校長當時認為,如果能把個人影響力做最大的發揮,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和決定,而社會上每個人都有各自要扮演的角色,也有對其職務的使命感,若說在學校教育工作上,能做最大付出和影響的,那非校長莫屬。於是,便毅然踏上成為校長的夢想道路。
「全人教育,適性揚才」是陳校長的教育理念,他希望學校均能提供年輕學子全人教育,使其在學校裡接受適性的輔導,並依照興趣、性向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才能,所以臺中一中目前的課程規劃和活動安排,大多朝此目標並遵循多元開放的方式進行。
臺中一中素以民主開放學風著稱,不但社團活動多元紛然,亦體現在課程開設上。近期,中一中一口氣開設了30多門多元選修課程,提供學生依自己的性向做選擇,也能發揮學校特色,諸如:表達力訓練課程,希望學生透過運用數位媒體,自行完成簡報、影片等,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,以訓練自我表達的專業知能並提升語文能力;國際金融課程,則透過金融遊戲來培養學生掌握國際金融的脈動與決策能力。
此外,為創造優質溫馨的校園和友善校園文化,「山中小精靈」、「鮭魚返鄉」和「跨國志工服務」是中一中具代表性的非正式課程。透過這些服務學習活動,招募中一中學生義工至偏遠地區國中小進行假日課業輔導,展現社會關懷;返回畢業母校做服務,學習感恩惜福;甚至利用寒暑假期間,遠赴東南亞國家從事跨國志工服務,不但開拓國際視野,也提升外語能力,涵養學生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。
而陳校長在就任中一中之前,也曾在社區高中服務的經驗,他提到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機會和環境,因此,教育方針也須有所改變,像是他曾推動「學習護照」這項措施,以鼓勵學生閱讀,利用假期參與博物館、社區活動、欣賞藝文表演等。另外,也舉辦「大師講座」力邀知名學者或成功業界人士,如:洪蘭、曾志朗、朱經武、戴勝益等人開講,樹立學生學習標竿。
古蹟建築整建 中一中風采再現
2015年是中一中建校滿百年,因而陳校長帶領學校辦理許多慶祝活動,表揚傑出校友,推動一中百年志業。其中,校史館的古蹟整建,為一大亮點,也是陳校長至今任內引以為傲的事蹟。
中一中校史館,原名為「講堂」,於1937年建立,是中一中校內僅存的日式歷史建物,因時光流轉,歷經十多次大大小小的修繕工程,亦老舊不堪。幸獲傑出校友臺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協助,整建校史館,使其恢復舊時模樣,並經臺中市政府認定為歷史建築,讓校史館建築的美麗景觀,得以在百年校慶風華再現。陳校長表示,能為古蹟保存盡一份心力,令他感到萬分欣慰和驕傲。
教育無他 唯愛與耐心
臺師大作為臺灣教育界龍頭,許多學生畢業後都將踏入教育界服務,陳校長特別談到「莫忘初衷」,作為給予後輩的建議,他認為對教育工作要有使命感,才能支撐自己堅持個人理想,不畏困難,勇敢邁進。同時,也勉勵實習老師,「如果是真人才,就要做出成績來」,校長認為教育新鮮人要秉持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,有勇氣站在第一線力求表現,並且在擔任教職之前,要先對教育環境有充分了解與認知,才不會在教育工作上做不好,又別無他法。
而從事教育事業難免都會有碰撞和挫折,但懷抱自我信念和使命感都能使困難迎刃而解,陳校長說,心中要有遠大的夢想和目標,加上以愛和耐心支持學生,終將砥礪自我,成就美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