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會後大合影,前排皆為師長與回校的學長。(廖珮翎攝)
文/廖珮翎
圖/台中一中
台中一中在中部地區頗富盛名,其中歷屆數理資優班學生們優異的表現,更是令外界好奇“他們是天生的勝利族嗎?”、“他們如何規劃自己?”、“他們的思考邏輯又是怎樣?”等等。中一中數理資優班召集人柯建彰,連續多年舉辦「海內外學長經驗分享座談會」,邀請年紀相仿,專長涵蓋理學、工學及醫學等領域的海內外學長,回校分享他們從高中至今,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與成長軌跡,『如何由台中一中邁向頂尖之路』,希望透過學長的分享,讓學弟妹能少一些摸索,多建立一些具體目標,拓展心胸格局、培養理想性格。
中一中校長陳木柱說,在柯建彰老師的積極推動下,廣邀校友返校指導在學學生,目前每年暑假舉辦「海內外學長經驗分享座談會」,寒假則邀請歷屆國際奧林匹亞國手校友返校舉辦三天的「奧林匹亞競賽研習營」,這些活動不只為數理資優班學生舉辦,也邀請科學班學生一起來參與,讓這些數理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團結在一起,互相切磋合作,共同成長。
此外,深感團結力量大的柯建彰,也在臉書成立社團數資班與科學班校友交流平台,目前已擁有超過500位成員,他希望所有數理資優班與科學班的成員透過平台經常交流、互相提攜,發揮影響力,造福人群。
畢業後即前往法國求學的林皆安,是法國原子能研究總署天文物理博士,目前是愛丁堡皇家天文台博士後研究員。林皆安說,感謝母校有很多機會讓學生做不同的嘗試,尤其數資與科學班多半有準備競賽的風氣,能力競賽與奧林匹亞競賽的時間表,往往會比段考還重要。然而,並非考上特殊班級就一定得參與學科競賽,科展、社團甚至準備課業都是高中生活的一部份,提醒學弟妹能勇於嘗試不同學科,「及早探索興趣所在,職涯探索永遠不嫌早。」 選擇大學科系要注意,有時自己所想像的跟實際情況會有很大出入,勤找資料、問前輩才能避免誤會發生。更有時,自己的志向會和家中意見相左,此時溝通是不二法門。若是想要走學術研究的道路,幾乎免不了出國留學,而留學準備並非一蹴可幾,除了平時課業要顧好,研究經驗、語言、對研究領域的涉略都得盡可能求進步,多跟學長姊交流、提早準備將有助於日後的道路。「規劃職業生涯沒有捷徑,時時刻刻探索、坦承面對發現、不吝詢問、勇敢嘗試,方能了無遺憾。」
曾在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助理的邱子源,在高中時期一頭栽進化學世界裡,大學選了台大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,後來又發現材料相關專業科目並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,但也礙於成績無法轉系,而決定採選修的方式來學習感興趣的科目。從大一的心理學開始,到大二的量子化學,至大三的細生學,及大四的藥化等等,系外選都比必選多一倍了;最後背著家裡默默報考了分子醫學研究所,直到繳費期限才令父母大吃一驚,後來,即便已順利研究所畢業,家裡仍擔心他一直轉換領域,是否會蜻蜓點水,什麼都學不會?為什麼不像他人一樣鑽研某個領域即可?邱子源指出,興趣是會隨著年紀、環境、心情所轉變的,無須強迫自己愛上討厭的事情,也不要過度擔心換領域等同放棄以往的所學而躊躇不前。「Just follow your heart and feel hungry every time!」
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攻讀物理博士後回台,在中研院原分所擔任研究助理的林冠宇回想年少,自己從聽者的位置上了講者台,成為傳遞夢想與希望的人備感榮幸。他說,升學與現實的壓力的確存在,許多人可能因此放棄原本喜好,進到了各界期待的第一志願,但也可能只是殊途同歸,像是有人唸了醫學系,但是決定走上法律、甚至政治的道路,以更大的格局為醫生、病患打造一個更好的醫療環境;也有人唸了電機系,卻捨棄了傳統較被看好的IC產業,投身於機器學習、甚至軟體演算法的理論研究。林冠宇進一步剖析,科技已開始更進一步地融入生活、工作機會,日常的例行公事會逐漸的消失,未來會越來越不可預測,勉勵學弟妹們相信自己的直覺與熱情,「要開始思考身為人類的價值,超越日常的物質生活」,掌握自己的人生。同樣地,也想告訴家長,未來的道路無法預測,因此盲從所謂的第一志願並不是最明智的選擇。在自己的興趣領域投注熱情,關懷這個世界,才能讓世界更好。
曾拿到西雅圖太平洋大學4年全額獎學金的林鼎鈞,把自己申請國外大學的經驗集結傳承,至今協助過至少 30位同學成功申請國外大學。林鼎鈞說,要在高中時期就知道自己真的喜歡什麼領域很不容易,甚至其實大部分的人不一定會有對某個領域有超濃厚的熱情,更可能就是覺得還可以,覺得不錯的感覺;除了問前輩的意見、多多找資料,幫助做決定以外,還建議可以用「刪去法」協助做選擇。但有些決定,則是必須要經歷過,才真的知道適不適合,如果走進去後,發現還是不肯定,那就可能要為自己設一個停損點了。林鼎鈞以自己為例解釋,出國後,發現除了理想,現實層面仍是必定要考量的,能要找到適當的平衡。另外,因此接觸到社會學,覺得太抽象,要實踐有段距離;想走生物研究,卻發現自己不喜歡待在實驗室;想在美國走醫科,沒綠卡和龐大的資金幾乎行不通,在做了這些刪去法後,決定走跟醫療相關的臨床科系。他還說,「人生的價值,不一定是豐功偉業,對大部分的人而言,是在自己的崗位,be the difference you want to see ,從你的周遭,去發揮正向的影響力。」
台大醫學系畢業的楊啟蘭說,高中時期環境較純粹,成績可能是評定能力的準則,因此讀書天份優秀的人特別吃香;但是,到了大學、以及出了社會,顯然就行不通了。社會可以說是一場綜合能力測驗,要得到高分除了聰明之外,還需要更多的軟實力和硬底子,而且,有努力不一定會有成果,但不努力絕對不會有成果。此外,面對未來,千萬不要陷入二分法的邏輯謬誤中,比如說,外貌比較重要還是內涵比較重要?知識比較重要還是錢比較重要?世界之大,不乏身兼多重優點的人,更可怕的是各種優勢還會相輔相成。面對一個聰明,富裕,高大,加上個性好,又是位帥哥的對手,放棄任何一項的自己,只有認輸的份了。轉換成校園版舉例作解釋,在大學聯考裡,你會因為你的數學考很高分,就放棄物理嗎?!因此,請永遠保持努力。
最後,回校學長們一致語重心長地說,千萬不要以為好成就,只是靠著小聰明輕輕鬆鬆念書;大大小小的比賽,更不是隨隨便便,或是靠運氣就能得到,其實大家在看不到的時候,他們犧牲了玩樂,在一次次的培訓中苦練。
「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,綜觀過來人的經驗,學長們除了對自己的專業默默耕耘之外,更想要提醒學弟妹,及早探索興趣所在,打開五感保持對外界的感知能力,尤其不容忽視「科技」的影響力,以及「未來不可測」的特性,一定要富有彈性以因應變化,切忌畫地自限。